
上周三部门开季度复盘会展鹏配资,我像往常一样攥着笔埋着头狂写—老板讲项目进度时我记漏了两个关键数字,同事说跨部门协作问题时我刚写完前半句,后半句就飘走了。散会时我看着自己歪歪扭扭的笔记,对着手机里1小时47分钟的录音欲哭无泪:这得花多久才能整理成能看的纪要啊?
也就是这天,坐我旁边的运营小夏凑过来,把她的手机屏幕戳给我看:“试试听脑AI,我上周刚用来整理客户访谈,比你手动快100倍。”我半信半疑点开她发的链接,没想到这一试,直接把我从“录音整理地狱”里捞出来了。
从“手忙脚乱记笔记”到“坐那就能拿纪要”:实时转写+智能纪要的爽感
第一次用听脑AI是在周五的周会上。我抱着“试试看”的心态打开网页版(手机APP也能下,我嫌电脑屏幕大看得清楚),点了右上角的“开始录音”—神奇的事发生了:老板刚说“Q3的用户增长目标是15%”,屏幕上立刻跳出一行文字,连“15%”这个数字都没打错;同事小张插话“但渠道投放预算不够”,文字里自动标了“发言人2”,跟老板的“发言人1”分得清清楚楚。
我当时盯着屏幕眼睛都直了:居然能边录边转,还能自动区分说话的人? 要知道我之前用某知名转文字工具,要么延迟3秒,要么把所有人的话混在一起,整理时得反复听录音对“这是谁说的”,烦得要命。
展开剩余84%更绝的是会议结束后,我点了一下“生成智能纪要”—原本口语化的“咱们下周把南区的投放方案弄出来啊,别拖”,直接变成了“需于下周五前完成南区渠道投放方案撰写”;老板提到的“Q3要重点抓老用户复购”,被归类到“核心策略”板块;小张说的“预算不够”,自动放进了“待解决问题”,甚至还帮我提炼了“待办事项”:“市场部需于本周三前提交预算调整申请”。
我对着生成的纪要数了数:从录音结束到拿到结构化纪要,总共用了1分40秒。而我之前整理这样的会议纪要,至少要花1小时—手写的笔记漏了一半,得反复听录音补,还要自己分点、改书面语,现在居然一键搞定?
那天我把纪要发给老板,他回了个“不错,比之前清楚”展鹏配资,我坐在工位上差点笑出声:这哪是“不错”,简直是救了我的命好吗?
那些“原本以为不可能”的场景,它居然都能搞定
用了两周后,我发现这工具的“隐藏技能”比我想象中多—
比如方言和多语言。上周我跟一个福建客户聊合作,他说着带闽南语口音的普通话,我耳朵都快贴到电话上了还听不清“你们的产品支持‘xiàn chǎng’还是‘xiàn chéng’”(后来才知道他说的是“现场”)。急得我赶紧打开听脑AI的“方言识别”,选了“闽南语”—结果客户的话直接转成了通顺的普通话文字:“贵司产品是否支持现场部署?”我当场松了口气,后来客户又切换成英文说“Our team prefers cloud-based solutions”,AI也实时转成了中文“我们团队更倾向于云端解决方案”,连专业术语都没翻错。
再比如嘈杂环境下的识别。上周我跟同事在公司楼下咖啡馆开临时会,旁边桌有人聊天,咖啡机“滋滋”响,服务员还时不时喊“您的拿铁好了”。我本来想“算了,回去再录”,但同事说“试试听脑AI,它降噪厉害”。结果录出来的文字,居然把我们说的“用户留存率下降3%的原因”“下周三做用户调研”这些内容全抓准了,旁边的杂音一点没进去。后来我查了下才知道,它用了双麦克风降噪—主麦专门收人声,副麦抓环境噪音,再用算法消掉;还有动态增益调节,我说话小声的时候它自动调灵敏,大声的时候也不会爆音,怪不得这么准。
还有AI问答和二次创作。上周五我要写会议总结邮件,盯着智能纪要发呆:“怎么把这些点串成正式的邮件?”突然想到它有“AI助手”功能,我直接输入“帮我把这份纪要改成给全员的会议总结邮件”—不到10秒,草稿就出来了:开头是“各位同事,现将本周部门会议要点总结如下”,中间分“核心目标”“待办事项”“注意事项”,结尾还加了“如有疑问请随时联系我”,比我自己写的还规范。我就改了个称呼,直接发群里,同事都问“你什么时候学会写这么专业的邮件了?”
哦对了,它还能提取关键词和待办事项。上周的会议纪要里,AI自动把“用户增长15%”“南区投放方案”“预算调整申请”标成了关键词,待办事项里甚至标了 deadlines:“下周三前提交预算申请”“下周五前完成方案”。我把这些直接复制到我的钉钉待办里,再也不用怕忘事—以前我总因为漏看纪要里的deadline被老板说,现在彻底解决了。
它不是“工具”展鹏配资,是“帮我省时间的队友”
现在我跟身边的朋友安利听脑AI,总说:“它不是让你‘用’的,是帮你‘省’的—省下来的时间,你可以摸鱼、陪家人、做更重要的事。”
比如我们部门的销售同事小李,之前采访客户要录1小时音,整理成文字得花2小时,现在用听脑AI,10分钟就能拿到客户的需求点,上周他就是用转出来的文字,立刻调整了产品方案,把一个犹豫的客户搞定了;我们的 HR 小美,上周做员工访谈,用它转文字,直接拿到了员工对福利的建议,不用再反复听录音;连我妈都在用—她去上老年大学学书法,用手机录音转文字,下课直接拿到老师讲的“中锋行笔”“藏锋起笔”的笔记,再也不用问我“老师说的那个‘feng’是哪个字”。
最让我惊喜的是效率提升的真实感:以前整理2小时的录音,现在只要2分钟;以前会议纪要要1小时,现在1分钟搞定;以前跟方言/英文客户沟通要靠“猜”,现在直接看文字—我算了笔账,这效率至少提升了60倍,相当于每周多出来3小时摸鱼时间(不是),哦不,是多出来3小时做更重要的事,比如优化方案、跟客户深度沟通。
最后想说:它解决的是“真正的痛点”
其实我之前用过不少效率工具,但大多要么功能复杂,学半天不会用;要么广告满天飞,点一下弹三个窗口;要么 accuracy 不行,转出来的文字错得离谱,得花更多时间改。
但听脑AI不一样—它的功能全是冲着“解决真实痛点”来的:
- 怕记不住会议内容?实时转写+区分发言人帮你搞定;
- 怕整理录音麻烦?智能纪要一键变结构化内容;
- 怕方言/外语听不懂?多语言+方言识别直接转文字;
- 怕写东西费脑子?AI帮你二次创作。
而且操作真的简单到“傻子都会用”:打开网页/APP→点录音→结束后生成内容,三步搞定,界面干干净净,没有弹窗广告,没有复杂的设置—我妈60岁,教她一次就会用了,现在每天用它录广场舞队的会议(是的,阿姨们也有会议要开)。
现在我再也不用怕开会了,再也不用抱着录音哭着整理了,甚至有时候还盼着开会—因为用听脑AI,开会变成了“轻松拿纪要”的过程。
如果你跟我一样,曾经被录音转文字、会议纪要、跨语言沟通这些事烦过,真的可以试试听脑AI—不是我吹,它会让你发出“怎么没早点发现这个宝贝”的感叹。
对了,最后说句实在的:省下来的时间,才是最珍贵的。以前我总觉得“整理录音是小事”,但当你把2小时变成2分钟,把“麻烦”变成“轻松”展鹏配资,那种爽感,只有用过才知道。
发布于:重庆市方道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